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913557
 └●-蔚藍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燈心絨】下課,回家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六祖壇經】(三)、(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六祖壇經】行由品 一‧ 二
作者: └●-蔚藍天-●┘ 日期: 2006.09.03  天氣:  心情:

六祖壇經‧行由品

(一)950618

  《六祖壇經》所講的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行由品〉是敘述六祖大師出生、學佛、悟道及悟後保任、弘化度眾的因緣。「行」,就是這一生乃至於過去生的修行;「由」,就是來由、因緣。如釋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緣出世,一切菩薩、祖師也有其來去之緣由。眾生的行由是隨業受報、流轉生死,由於過去生造了善業、惡業,所以今生必須領受苦樂等果報;菩薩是乘願再來,由於過去的心願、修證,今生再來度眾生、弘揚佛法,六祖大師即是如此。

    「六祖」是說法的人,「壇經」是所說的法。
禪宗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在靈山會上傳法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為西天初祖,一直傳到西天第二十八祖達磨祖師,再將心法傳至中國,是為東土初祖。「祖」,就是祖師,能夠上承佛心,下化眾生,就可稱師、作祖。所謂祖庭、祖堂,是指法脈的發源地,在此則是心法的發源地。
「壇」是指處所,用土堆高的矮臺稱為壇,六祖大師就是在臺上說法。

「經」,一般來講,佛所說的法才稱為經。經通於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但這些都必須經過佛的印可才稱為經。為何《六祖壇經》可稱為「經」?因為六祖是經過五祖傳法、印可,溯其本源,祖祖相傳諸佛心印,所以仍是經佛所印可。

  「六祖」,有因有果,一者六祖是說法的因人,是講這部經的祖師,再者六祖大師也是果位上的聖者。大師是尊稱,「大」是指所悟、所修得之法大,證得之果大;「師」則指能自利利他。怎麼樣才能夠擔當大師呢?不論證悟的境界、定力都大,還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福德,又能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定力、大願行,將所體悟的道理,惠施眾生,就稱為大師。

  六祖大師所說之法是真正的寶。在佛法中,有佛寶、法寶、僧寶;「經」屬於法,是為法寶。法寶不同於世寶,世間的金銀財寶有窮盡之時,而法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大明燈,能照破黑暗、破除無明,令眾生了生脫死、轉凡成聖。契悟正法,就能了生死、開智慧,所以我們可藉由《六祖壇經》這部法寶,來契悟自性的心寶,體會法寶的真實妙用。

  「經」者,路也。遵循這條大路,就能夠到達寶所。「經」有貫、攝、常、法四種作用。貫,是貫通;攝,就是能夠把所有的道理包含、攝受無遺;常,是不變;法,是上契諸佛之心,下化眾生之機。依據六祖大師所說的道理而行,能夠使自己走向光明,悟心性、證菩提,所以稱為寶。



(二)950625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這段是講六祖大師到寶林寺弘法的盛況。法性寺就是現在廣州的光孝寺,當時六祖大師從法性寺到寶林寺弘法。〈法寶壇經序〉提到:「先是西國智藥三藏,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香美,異之!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別,溪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隨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峰巒奇秀。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依據〈法寶壇經序〉的記載,西天竺有位智藥三藏法師,到曹溪口掬水而飲時,覺此水香甜甘醇,法師跟他的弟子說:「這水和西天的水沒有差別,水的源頭必有勝地。」於是緣著水流而上尋找,結果一看,「山水回環,峰巒奇秀」,上面的山峰、山巒,奇特秀麗,法師讚歎此地彷彿是西天的寶林山一樣。智藥法師對曹侯村的居民說:「這個地方應該建一座寺廟,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在此演化。」所以在當時,智藥大師就知道這個地方,將來定有高僧(六祖大師)得佛心印,在此弘化,這就是寶林寺的緣起。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六祖大師從法性寺至寶林寺,遇到韶州韋刺史。韶州就是現在的廣東韶關,刺史是唐朝所設的官名,等於現在的市長。每個朝代的政治制度都不一樣,例如在漢朝的政治組織裡,凡是管理內政、宗教的就稱為「寺」;過去稱為寺,現在則稱為部,如管理外交的外交部,管理內政的內政部。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僚是指屬下,韋刺史與他的同僚入山,一起到寶林寺,請六祖大師到韶州大梵寺為大眾展開說法的因緣。

  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六祖大師陞座說法時,在下面聽法的人,有刺史官員三十餘位,儒宗學士三十餘位。
「儒宗」,就是以儒家為根本,專門修學儒家四書五經,「宗」是宗趣,以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為宗趣,就稱為儒宗。
「學士」是指很有學問的人,參加科舉考試,經過秀才、舉人,達到進士,就稱為學士。另外,對讀書人的尊稱,也可以稱學士。總之,秀才、舉人、進士等,加起來一共有三十餘人。
「僧」是出家男眾;
「尼」是出家女眾;
「道」是一般崇奉道教的人,或指道士。
「俗」就是在家學佛的人,稱為俗家弟子。佛法通常以「緇素」來稱僧俗二眾,
「緇」代表出家眾,緇衣就是出家眾穿的衣服,將衣服染成青、黑、木蘭色,稱為緇衣;
「素」是指白衣,在印度一般在家居士都穿白衣。受過五戒的居士稱為近事男、近事女,或優婆塞、優婆夷,凡佛門的在家弟子,統稱為俗。廣義來說,
「俗」也不一定是受三皈、五戒的人,只要對佛法有信心的人,也可以稱為俗。這時共有一千餘人到場,請求六祖大師開示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時六祖大師登座說法,「善知識」在此通稱大眾,就是稱讚聞法的大眾很有智慧,能來此聽聞佛法。大師告訴眾人,道沒有別的,真正的道就是菩提自性。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這念心覺悟了,即是菩提心;沒有覺悟,就稱之為眾生心。同樣是這念心,卻有迷、覺之不同。迷,就是貪著世間上的財、色、名、食、睡,為財、色、名、食、睡所轉,看到好的東西就想要貪求。一是迷於外境:不了解外在的事物是虛妄不實的,因此被外面的塵境所迷。二是迷心:不知道這念心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神通妙用。菩提自性,是指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每個人都有這念覺悟的心,這念心本來就是清淨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麼是「但用此心」?就是時時刻刻保任這念本來清淨的心,不拐彎抹角,自然可以成道、成佛。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這念心就是佛。

  有人問:「既然是本來清淨,為什麼還要修呢?」我們這念心,本自具足清淨的智慧與功德,但被五欲境界所迷惑,心水就渾濁了。現在這心水當中,既然有波浪、渾濁了,清淨的作用就無法現前。什麼是清淨的作用?水可以照天照地,天上的月亮、人的影子都能看得見,能夠照了無遺。心也是如此,心念清淨就可以照見萬象萬物,所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相來則現,相去則無」。

  修行,不是另外修出清淨之水,也不是另外求清淨之水,這水是本具的,因為有波浪、有沙石,所以清水變成了濁水。現在只要將波浪停止,清淨的心水就會現前。由於眾生看不破、放不下,這念心時時都在起心動念、患得患失,所以就沒有智慧、沒有靈感。在渾水當中本來就具有清水的特性,但要如何才能顯現這清淨的作用?
第一,先把泥沙沉澱下去,把外面的名、利、財、色看破放下,放下以後,心就不起波浪。
第二,泥沙沉澱下去,上面的水就是清淨的;這個功夫修成,就能產生感應、靈感,但是達到這個境界,還要不執著。
第三步,把渣滓化掉,就能真正成為完全純粹的清水。所以清水不是修出來的,只是化掉泥沙、平息波浪就可以了。
而「菩提自性」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念心本來清淨,只要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痴,不造殺、盜、淫,時時刻刻保持了了分明、處處作主,就是但用這念心,直了成佛,「當體即是,動念乖真」,這就是佛。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上根利智的人一聽這個道理,馬上就能契悟,知道佛在哪裡。現在一般人不了解,以為佛在外面、道在外面,就去祈求外面的事物,這就稱為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道,如果在心外去找道,始終見不了道。佛門中的人,假使執著外面的境界,就稱為佛法中的外道。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清淨了,未來的佛土就清淨,不須尋求外面的淨土。要想求生淨土,只要回光返照,直了此心,不起貪、瞋、痴,不造殺、盜、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修了善也不執著功德、不起我慢,始終不離當念,這樣就能成道、成佛、生淨土。

  以上是一個總綱,接著是六祖大師說明自己依此道理修行而契悟,證明這是成就道業的正法。就如同佛陀「三轉四諦」一樣,第一示相轉,示四諦之相;第二勸修轉,勸之修行;第三作證轉,以自己的修行來證明所言誤。                       文 轉貼【中台世界】合十
  


標籤:
瀏覽次數:148    人氣指數:3168    累積鼓勵:15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燈心絨】下課,回家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六祖壇經】(三)、(四)
 
住戶回應
 
時間:2006-09-03 19:17
他, 42歲,臺東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