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501682
 風飄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排隊領消費券發生怪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鐵口相士箴言-- 作者:劉墉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性定菜根香 ~~
作者: 風飄 日期: 2009.01.20  天氣:  心情:

 



                               200915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512    作者:達亮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類此雋永簡語,發人深思的文句,只要過目,一定會永銘於心,終身受益。不過,這卅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裡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洪應明 先生為何取這樣一個書名呢?據重刻《菜根譚》的三山病夫 通理 先生分析,人們每天都離不開菜,是因為它味道醇厚可口。菜味是由根生長的,所以種菜的人,都厚厚地培根。同樣,要使世風醇厚,必定要調伏身心,讓世人補過進德。三山病夫 通理 先生認為:「夫菜根,棄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菜根之香,只有性定之人才能體會到「性定菜根香」;這本書「唯靜心沈玩者,乃能得旨」。此書名為《菜根譚》,也就是因為宋人汪儀民所說的「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這句話而來;其實,解釋更近原義的乃為「性定菜根香」,唯「靜心沈玩者,乃能得旨」。所以,此書基本上是儒家觀點的處世典則,而非空門修行的藝術,故「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一說是為佛教徒戒葷而設,二說此句出自佛教格言或《金剛經》等,這都是錯誤的,似是而非、似曾相識的理解不足取。「性定菜根香」為儒家常談,或古人所云而已。故於孔兼的題詞一再說:「屏居蓬舍,樂與方以內人遊,不樂與方以外人遊」、「有習濂洛之說者牧之,習竺幹之業者辟之,為談天雕龍之辯者遠之,書(《菜根譚》)裡也自稱「吾儒」。企圖站在儒家立場,兼采或消納儒釋道融為一體,心學與禪學是其核心,對人生做些指點。


  洪自成《菜根譚》「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的題旨,是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採取程、朱一系理學家黜人欲以存天理的這條路子,說:「天理路上甚寬,人欲路上甚窄」、「情欲嗜好悉機械,耳目口鼻皆桎桔」,叫人要放棄功名利祿等各種欲念,冷卻人世的奔競追逐,以保住天性,使「性定而動無不止」,長存其鳶飛魚躍、活活潑潑的天機,這對追名逐利的現代人不啻清涼之劑。此書成為一種在世出世的處世方法體系,它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從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得到超脫,勸導人應該樂觀豁達,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大約生活在內憂外患漸現端倪的嘉靖明朝,其生平事跡不詳。《菜根譚》的發行時間在明朝萬曆卅年(西元一六零二年)左右。它流傳到了清朝,先後曾有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等續書,也有重新整編的五項分類本、據分類本前三山病夫 通理 先生的序說,這本書是佛教徒如琳刻印的。如琳久參議席,聽教於不翁老人,老人取《菜根譚》授之,並告訴他,「其間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詞約意明,文簡理詣、設能熟習沈玩而勵行之,……可以補過,可以進德,且近於律,亦近於道矣。」可見這本書的主要傳播者,是佛教人士,在清朝如此,至今也是如此。他們認為作者是一位「涉獵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其實《菜根譚》並不是作者一人的智慧,但也涵蓋了作者視力所及的前人妙語,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側面,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皆在;它所面對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芸芸眾生。人們可能地位不同、學歷不同、性格不同,但都能從中有所吸取。


  明.萬曆年間問世的語錄體著作《菜根譚》,是借解釋菜根的涵義,將儒的忠恕中庸,道的無為知命以及佛教的禪定超脫融為一體,在入世出世間選取合乎情理的平衡,提供處世的進退方法,歷來為世人所寶。書中解釋世味如菜味,而菜味由根而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由此,「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毛澤東語);又說,「菜根,棄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性定菜根香,妙哉,妙哉!這種古典意義的解釋,圓潤限定著立志與清寒的關係。


  人之欲,大可吞噬天地,有誰能一碟菜根足矣?在孔門弟子七十二賢裡,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因此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為「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菜根事小,道則大矣!能否啃得下這菜根,是檢驗可否成就大業的基本氣候。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的苦難求索者的形象,理所當然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志士安貧樂道的「榜樣和力量」。我們雖然未必人人都能達到如此境界,但如能在紅塵裡安心自在也算趨於完美了,與「性定菜根香」是同樣的道理。


  有一位劉居士,十年前向觀世音菩薩許了個願,如果能讓他買一棟房子,他就要開始吃素。現在他不但買了一棟而且還賈了兩棟房子,可是他還是沒有吃素,因為他認為吃素沒有營養,而且也沒有味道。這個問題就在他的心中產生了矛盾:「到底要不要吃素呢?如果不吃素,就對不起觀世音菩薩;如果吃素的話,素菜不但沒有味道,還沒有營養。」一位師父就回答他:「吃素,第一是營養的問題,看看現在的維生素,多半是從植物提煉出來的,很少是從動物提煉的,這就證明素菜很有營養。另外,牛、大象、馬也是吃草的,他們的力量都很大,這就證明了吃素不會沒有營養。現在的醫學證明,人還是要吃素,身體才會健康。第二是味道好不好的問題,其實,東西的味道不是在素菜的本身,而是在於我們的習慣。如果我們的心是很愉快的,粗茶淡飯也會變成很好的口味;如果我們心中有煩惱,再好的菜飯,到了嘴巴也是沒有一點味道。」


  「如果你好幾天沒有吃飯了,當時很餓,這時有人請你吃一頓豐富的午餐,吃完了以後,問你吃了幾個菜,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你知道不知道?師父怕他不明白此理,接著又為他開示。


  「不知道。」


  「為甚麼呢?」


  「餓的問題還沒解決,哪裡還知道好不好吃!」


  這時我想起一位禪師的話:「世間甚麼東西最好吃?」「餓!」一個「餓」字就把人間世未詮解盡矣。


  是啊,人的問題很多,煩惱很多,如果我們心很清淨,沒有煩惱。知足常樂、那麼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所以我們這個心要淨,要定,要開朗,要知足,這樣才不會患得患失,才會知足常樂。那麼口味、營養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了,又有慈悲心,便可以感覺到這個世界是整體的,是相互依存的,你若有這種觀念,你看到誰都很歡喜,就是一草一木亦如此。當你的內心平靜的時候,你的感受會更深入、更真實:你的胸襟會更廣大;你的思緒會更順暢、更清晰;你的意志會更堅定:你的心境會更提升;你的力量也就會更加凝聚。這就是古德所說的:「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中國人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這「菜根香」三字,為現代人已經成了怪談。誰說有錢咬菜根,無幣啃大肉不是如今奇妙的「至理」呢?熟諳世味後,尤覺菜根香,這是一練達與能達,多少錘煉和跌宕才能跋涉到達的境界,這又是另一番怡淡之心,空靈的出世就隱藏在菜根中。這種至境,世人是未得其中的合理奧義的。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如何深諳世味如菜味呢?林清玄的《清涼菩提》主題以清涼為主,作者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來闡釋清涼的世間:要求得清涼自在,每個人都需具備兩種基本心,一是柔軟心,二是謙卑心。所謂柔軟心:有欲念就會有火氣,有火氣就有煩惱,柔軟心能使欲念得火氣溫和,甚至消散,當欲念之火消散即是菩提。從煩惱到菩提的開關即是柔軟心。慈悲不空,以慈悲為地,讓自己心靈的雙腳踩得更穩,人生更加圓滿。


  記得自己曾是愛浪漫的人,不喜歡在金錢的世界裡延口殘喘,苟且偷生。那樣的日子,我會覺得膩味特重。我情願去一個沒有人認識我,也沒我認識人的地方,那就是父親在我小時侯就經常拉著我去的城市邊緣,他說只有那裡才有「泥土的香味」,特別是滿地的油菜花開花的時候:金黃的一片,一片再連著一片,和著遠山,足夠讓父親徹底的陶醉。我很不懂,為甚麼父親喜歡聞那悶人的油菜花的香。父親給我的回答是「以後你就知道了」。


  現在已經成了那時的「以後」,而我確實是「知道了」,只有油菜花的味道才接近泥土。那麼的不平凡,那麼隨意,又那麼觸動人的心深處。也許,你並不知道,但「以後你就知道了」。也許蘭花和香,不是用鼻子聞的。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


  讀懂一部「靜心沈玩,乃得其旨」的《菜根譚》,體會百味人生的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立定腳跟做人,弘一法師語)。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為人處事,必須胸懷正直;與人為善,不必矯揉造作。一個人穿得樸素整潔,何必豔光照人?吃得三餐飽腹,何須山珍海味?住得防風避雨,天倫得以團圓,何須高樓大廈?行得健步如飛,何須鮮車駑馬?內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向外攀緣,盲目地追求名利財色,而且,這山望過那山高」,比來比去始終沒完沒了。如果能將這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牲上,心自然能安靜。俗話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儒家也說:「萬物靜觀皆自得。」靜得下來的人,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有義意。相反地,不能向內觀照,一味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則永遠活在空虛與煩惱中。


  「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白居易)又像 余秋雨 先生所說的「再更高的一個層面上把自己找回」。若如此,便可以吃得安穩飯香,睡得安穩覺——「心安茅屋穩」。蘭花和香,不是用鼻子聞的。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性定菜根香」。這,你「以後你就知道了」。



標籤:
瀏覽次數:88    人氣指數:1888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排隊領消費券發生怪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鐵口相士箴言-- 作者:劉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