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0,560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經營人脈內向者優於外向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農藥過量讓醫師變病人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讓自己變得「無知」的方法
作者:
捷客
日期: 2018.05.25 天氣:
心情:
Roxas 楊大輝
The Knowledge Illusion: Why We Never Think Alone
知識的假象: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作者 / Steven Sloman/ Philip Fernbach 史蒂芬.斯洛曼/ 菲力浦.芬恩巴赫
出版社 / PAN MACMILLAN
出版日期 / 2017/04/06
認知學家弗蘭克•凱爾(Frank Keil)與利昂•羅森布利特(Leon Rozenblit)提出了一種讓人意識到自身的無知的方法,這種方法只單純地要求受試者對某事物給出解釋,並說明這種解釋如何影響他們對自身理解力的評價。
倘若你是羅森布利特和凱爾的受試者之一,你會被問到下列問題:
1. 請自評對於拉鍊工作原理的知識瞭解多少,如果瞭解程度為 1~7,你會給自己打幾分?
2. 拉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請描述使用拉鍊的所有步驟,越詳細越好。
如果你同羅森布利特和凱爾的大多數受試者一樣,並非在拉鍊工廠上班,那麼關於第二個問題你便所知甚少。你確實對拉鍊的工作原理毫無概念。
所以,試想你被問到如下問題:
3. 現在,請重新自評你對拉鍊工作原理瞭解多少,瞭解程度 1~7,你會給自己打幾分?
這一次,你多少會降低評分以示謙卑。在試著解釋拉鍊的工作原理之後,大多數人意識到了他們對拉鍊的知識其實還是門外漢,因此在問題3上只給自己打一分或二分。
這項論證表明人們置身於錯覺之中。受試者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對拉鍊的真正瞭解遠不如想像中多。當人們調低第二次評分的分數時,他們實質上是認識到,「我知道的比我以為的要少」。
拆穿人們的錯覺著實簡單得難以置信,你只要要求他們對看似平凡的某事給出解釋就行。這一招可不只對拉鍊有效。羅森布利特和凱爾分別以車速表、鋼琴鍵盤、沖水馬桶、鎖芯、直升機、石英表和縫紉機為題進行的測試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據羅森布利特和凱爾所言,「許多受試者回饋說當他們得知自己遠比原先預想的要無知時,一份實實在在的驚訝和從未有過的謙卑湧上心頭」。
當個體單純的思考「我對眼前的事物有多了解?」時,他獲得的答案通常是過度自信的、高估自己所知的,兩位作者稱這種現象為知識的錯覺(the knowledge illusion)。
而只有當個體讓自己試著去解釋、描述事物背後的原理時,他才會發現自己所知甚少,否則,他就會活在自己的錯覺之中。
由此得出,讓自己變得無知的第一個方法,是讓知識錯覺蒙蔽自己的眼睛, 不試圖搞清楚事物背後的原理,讓自己活在「我什麼都懂」的感覺之中。
當然,可能有人會問,就算有知識的錯覺又如何?就算知道了有關馬桶的所有知識又如何?我們真的有必要知道有關馬桶的知識嗎?
的確,我們就算不知道有關馬桶的知識,那也並不妨礙我們的日常生活。
「無知」的敵人
要讓自己保持無知,我們就必須擅於遺忘知識。
幸好,人類天生就是擅於遺忘地——人類的記憶力並不怎麼可靠,我們無法鉅細靡遺的記下所見所聞的一切資訊,就算記下了一兩個知識點,也可能會在幾年之後被遺忘、扭曲。這讓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趨向無知。
雖然,世上的確有一些人擁有「完美的記憶力」,他們能記住自己所見所聞的任何細節。這種現象被稱為超憶症,或超常自傳性記憶,此症狀極其罕見,患病率屈指可數。
超憶症的存在暗示著,人類的大腦是擁有達到「完美記憶」的潛能的,但幸好不是人人都會患上超憶症,因為「完美記憶」其實是一種缺陷,研究超憶症的科學家發現,患上超憶症的人一般都無法進行抽象的、純理論的思考,兩位作者對此評論道:
我們大多數人並非超憶症患者,因為這種特質對在演化中成功存活下來毫無幫助。
心智忙著通過提取精華摒棄無用來做出行為選擇。事無巨細的記憶阻礙了對更深層本質的聚焦,即那些能讓我們辨識出新、舊情形相似之處並做出有效行動的通則。
換言之,哪怕是不幸患上超憶症,也阻礙不了我們走向無知——無法透過抽象思維解決問題,那也離無知不遠。
話說回來,普通人難免會遺忘知識,但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會遺忘知識的,因此人類發明了一些保存知識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存在幫助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迭代。在現代,最顯而易見的知識保存法,就是透過紙筆和電腦把知識保存下來。
但在此之前,人類還有一個比電腦更古老,甚至比紙筆更古老的知識保存方式:
他人的大腦。
古人透過把知識傳授給他人或自己的下一代,然後他人又把知識傳播出去,這形成了比「比特幣」更古老的「去中心化儲存方式」。
事實上,這正是為什麼人們無需學習有關馬桶的相關知識——人們會把製造馬桶的任務,交給懂得製造馬桶的人、有相關知識的人。
而懂得製造馬桶的人也無需凡事親力親為,他也會借助其他人的力量,他會找到陶瓷、金屬及塑膠的製造商,向他們購買製造出馬桶的材質;他會找到人體工學的專家,設計出形狀符合人體需求的馬桶。
這些具備了與馬桶相關知識的人,又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把知識傳播、分享出去,再過幾十年,就算你已經遺忘了本文說過的馬桶的知識,但還是有人會幫你記住。
人類的分工體系,能夠彌補個體的無知。他人的大腦,能夠彌補個體的無知。
第二個讓自己走向無知的方法,就是拒絕與他人共享知識,少讓自己與他人連接。
個體的無知程度
判斷個體的無知程度,可粗略分成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個是「個人的角度」:
如果把一個人的大腦簡單的看作是「知識的載體與解決問題的機器」,那麼每一個人的無知程度,都能以其「所知的知識,以及能解決的問題之總和」作出粗略的判斷——所知的知識越少,能解決的問題越少,無知的程度越高。
同是人類,但每個人在學習與思考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並不相等,那些努力學習知識,努力思考問題的人無知的程度較低。
第三個通往無知的方法,就是不在學習與思考方面付出任何努力。
例如,比起一個不會讓他人(如,大學教授)幫助他解答疑問的小明,那個善用他人的幫助來解答自身疑問的小明,其無知的程度會更低。
從這一角度來看,一個人所能到達的知識之邊界,不只取決於他的大腦和自身努力,也取決於他所能訪問的知識的能力。
由此得出,
第四個讓自己變得無知的方法,是主動減少自己接收知識的管道,不要拓展自己「訪問他人知識」的能力。成為無知者的終極方法
最後,我覺得《知識的錯覺》一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知識點是結語中提到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達克效應源于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的一系列實驗:
實驗讓一組人完成某項任務(如,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並讓研究人員測量了他們的技能高低、知識多寡之後,再請他們對自身的能力進行評估。
結果發現,那些表現欠佳者會自吹自擂、高估自身的能力,而表現良好的人卻總是妄自菲薄、表現得更謙虛。
鄧寧和克魯格最後總結道:
•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達克效應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缺乏技能者(或欠缺知識者)也同時對自己究竟欠缺哪些能力認識不足。因此,他們自我感覺相當不錯,表現欠佳者會自吹自擂。
而那些具備技能者則更清楚該領域的情況,由於他們自知哪些技能是有望精進的,他們意識到自己尚有許多的進步空間,因此他們能很好地意識到、感受到自身的無知。
這讓我立刻聯想起了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如果蘇格拉底所言屬實的話,那麼他應該是最無知的人了。
所以,我想到的第五個變得無知的方法是:把前面所說的四個方法反過來操作。
這樣,我們就能嚐到無知的滋味了。
標籤:
瀏覽次數:
109
人氣指數:
509
累積鼓勵:
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經營人脈內向者優於外向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農藥過量讓醫師變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