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1,575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574111
兄弟恰恰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聰明的人為你,糊塗的人為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個郵差的故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他的西瓜種子賣到50個國家!
作者:
兄弟恰恰
日期: 2009.07.22 天氣:
心情:
◎鄭呈皇/文
《 2003-9-21 商業周刊電子報 》
來源:網路流傳
「It comes from Taiwan!」當希臘的農民跟農委會主委李金龍解釋這些西瓜來自台灣時,他才恍然大悟剛剛吃下肚的西瓜,種子都是「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台灣距離希臘要飛十五小時、足足半個地球遠,但歐洲當紅的西瓜竟是台灣的種苗公司一手包辦,而且還是位高齡八十歲、一句希臘文都不會講的老先生。李金龍說:「回國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真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種苗公司。」
這個種苗公司的創辦人陳文郁,六十年的研究光陰,讓台灣的西瓜走出國際,在全世界落地生根。
‧ 田間小徑後的第一……和六個朋友湊六十萬開種苗公司 如今在全球擁有三百六十名員工
八月底,高雄縣鳳山市,隨處可見的是矮房妝點在整片綠色田間,穿過一個個彎曲小徑後,一棟三層樓高的建築物佇立,土黃色外牆剝落龜裂的紋路見證農友種苗公司三十五年的歷史。然而外表再簡單不過的牆後,公司竟藏著四十個研究員,負責基因工程與育種的研發工作。
一九六八年,當年四十三歲的陳文郁,離開工作二十年的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和六個朋友湊滿新台幣六十萬元,只請一個會計就開始農友種苗公司。原本差兩年就可以領幾十萬退休金的他,看到農民買不起國外高價的種子,就想到小時候父親種田。「因為沒有錢買好種子,種出的東西沒什麼人要,所以常看到父親對著田裡發慌。」於是他決定以自己在鳳山試驗所學到的育種技術,出來幫農民研發台灣品種的植物。如今,農友已擁有全球三百六十個員工、四個實驗農場。同時,「全世界每四顆西瓜種子大約一顆是我們家的。」陳文郁的兒子、現任公司董事長的陳龍木說。
陳文郁如何能獨立建立起全世界西瓜種苗最多的公司?陳龍木笑著說:「關鍵在我父親的研究精神。拿黃西瓜育種為例,一般種苗場只要研究到黃的就可以賣,他卻不只要黃,還要黃的發金。」這個「黃金」堅持,讓農友在已舉辦六十六年,全世界最具規模的品種選美比賽─全美園藝新品種大賽(All America Selections, AAS)中,過去只有八個西瓜品種獲獎,農友種苗公司就摘下四個。「在我的觀念裡,每個西瓜就是一個藝術品、一幅畫,都是要很用心的去培育。」黝黑的陳文郁還特地到樓下抱一粒重達五、六公斤的西瓜,邊說邊用自己衣服擦掉西瓜上的灰塵。
‧ 每個西瓜都是藝術……一顆西瓜品種研發,要花九年工夫 以育種與基因技術培育六百個品種
當了解到一顆西瓜品種研發在陳文郁手上,需要九年時間才能瓜熟蒂落,遠比歐美西瓜種苗公司的五、六年還要長時,就不難理解每個西瓜都是藝術。「你看,這就是我花十二年研究的新品種『黛安娜』。」他害羞的表示取名黛安娜,是因為英國黛安娜王妃是他的偶像,為了紀念她那頭金髮,特地花最多年研究金黃色外皮的西瓜。
目前全世界的植物種子品種改良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傳統育種(編按:以花粉交配等自然方法孕育下一代)、另一種則為一九八○年代竄起的基因轉殖技術(編按:利用某些性徵基因注入植物體內的技術。如玉米打入抗病毒基因後,下一代就會有抗病毒的特性),「然而目前全世界九九%的種苗公司都還是用傳統育種而非基因方式培育、改良品種。」中興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王博仁指出,原因很簡單,因為農業的基因技術,全世界除了幾個大型公司如孟山都(Monsanto)有大豆、玉米作物可以商品化,其他都還是研究階段。而農友則是結合自己傳統育種以及透過學校合作的基因技術,共同打造目前包含西瓜五十多種以及其他蔬果如番茄、十字花科等總計超過六百個品種的種子王國。
陳龍木說,他父親對傳統育種品質要求,可說是現代化QC (Quality Control,品質控制)。
農友鳳山實驗農場空地上,八月底吸引一群鄰居圍觀,遠望過去,近千顆剖開一半,參著紅、黃色不同果肉的西瓜整齊排列,每個西瓜上還插著號碼牌,這天是農友每年三次評選西瓜育種成果的日子,只見陳文郁和一群人穿梭其中,先敲敲再嘗一小口,隨即在筆記上記錄,準備選出下一階段育種的西瓜,他說:「一顆西瓜要符合最早預定生產的品種,必須通過十多項甜度、口感、重量、水分等測試,只要有目標沒達到,就得重新和其他品種再試,直到完全符合標準。」
至於要到哪裡找這麼多不同特色的品種呢?位在農友公司一樓多達六萬多個種源(種子的父母)是這些無數排列組合配對的上游。陳文郁自豪的說:「這可是派人去國外四處蒐集的結果。」全台灣最多種源的地方,又是一個漂亮的發現。
此外,從鳳山試驗所開始,他就跑遍全台灣農地去觀察土質、水分、氣候與適合栽種的作物,並一一記錄。「當時若有人要找陳文郁,我都告訴對方,你去田裡找一找,那個戴帽子又最高的就是。」曾和他在鳳山試驗所工作的王博仁回憶,陳文郁都利用白天去各地田間,晚上回實驗室寫報告。這樣拚命往田裡跑,終於跑出心得。
現在只要有新品種要試種,他可立刻指出哪個農地比較適合,「一九六二年他培育出第一顆無子西瓜,就是我騎摩托車載他,從鳳山到雲林西螺大橋下教農民種的。」王博仁說那時全台灣只有西螺大橋下的土壤,種出來的無子西瓜最甜。
如此衷心研究,即便曾在田裡走過一趟鬼門關,現在的他還是背著醫生偷偷下田觀察。原來一九九九年夏天,已經七十五歲的他一如往常,很早便到田間,由於專注觀察忘了吃飯,「當時也只是覺得頭暈,不以為意就繼續待到晚上。」他說那天為了觀察茄子的育種足足站了七個小時,回到家立刻昏倒在房間,檢查後是得了狹心症。一個星期出院後,又馬上跑去田裡,「我只有在田裡才不會生病。」他開玩笑的說。
空地上看到的是育種的結果,然而最初育種的發想,可以從他一本本已經堆了兩、三個大書櫃的品種計畫書看到。「你看,這是我在民國五十五年就寫好的白菜育種計畫書。」一百七十八公分高的他墊腳拿最上層左邊第一本幾頁的計畫書。裡面記錄著這次需要品種的各種要求與育種時間。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懂得利用類似SOP(標準處理原則)的計畫書,記錄每個育種的過程,和當時日本首次提出的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概念一樣早。
陳龍木說目前公司留下來的農業育種知識,從十多年前開始,就透過全國十個經銷商的「知識講習會」,一個月五、六次的巡迴開課,傳授各地有需要的農民,例如,如何種西瓜或者挑選好賣的品種。甚至連各地的農會都會請農友公司當技術顧問,幫忙農業推廣,「我一個人好沒用,要全部的農民好才有用。」曾獲得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的陳文郁說出他推廣技術的理念。
‧ 跟上現代生物技術……用複製技術,培育全球第一顆無子西瓜 讓木瓜具抗病毒基因,售價高五倍
然而隨著生物技術的出現,基因研究在八○年代成為顯學,「台灣的農業發展要有進步,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研究是一定要走的路。」國科會主委魏哲和說,對於農友也是如此。
其實陳文郁於一九六二年培育出全世界第一顆無子西瓜時,就是用複製技術培育。當時日本學者提出無子西瓜理論時,全日本沒有一家種苗公司做得出來,曾在日本留學的他得知消息,立刻進行研究,結果一年左右就成功培育這個品種。
所謂的無子西瓜,就是利用細胞培養把西瓜二十二對的染色體複製成四十四對,再把這個品種和原來的品種交配,便產生了無子西瓜,當時還沒開公司的他便把培育的種子給農民,讓台灣的無子西瓜產量直到現在仍是世界第一。
後來農友深知生物技術的重要性,因此在一九九○年,便開始投入植物單細胞組織培養、以及基因研究。至今每年都會提撥營收的一○%當作研發預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可以提高品質。」陳龍木解釋投入生物技術的原因。
在組織培養複製方面,目前農友完成全國唯一量產具有抗病性的「複製木瓜」。過去由於台灣的木瓜沒有抗病基因容易受到病毒感染,所以不容易外銷。農友過去賣的也是這類會受感染的木瓜種,農民買回去必須用網室種植(就是在木瓜田外罩著網子)才能避免昆蟲帶入病毒。而農友在傳統育種中發現一個木瓜品種突變,具有抗病毒基因,立刻把這個木瓜作大量複製,現在這個新品種售價是之前感染品種的五倍,還可以外銷,陳龍木說這就是利用生物科技的好處。這具抗病毒的「複製木瓜」和目前無法上市的「基因木瓜」不同,前者是自然突變產生抗體,和後者用人工打入基因不同,不需要衛生署審核,再次凸顯傳統育種的重要性。但為了不落後世界生物技術,雖然基因改造仍有爭議,卻依然和中興大學、中研院合作瓜類的抗病毒基因,「以後搞不好就可以製造出不會生病的西瓜。」陳文郁樂道。
然而研究出不抗病的西瓜種子,還需要多久?連陳文郁也不敢保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陳文郁這一生的研究精神是農友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種子公司的關鍵原因,「我就是想要做一個讓全世界都知道台灣厲害的水果。」他補充。甚至有營業額比農友大好幾倍的美國種苗公司慕名而來與公司合作開發新品種,「目前市面上的洋香瓜,就是雙方合作的成果。」陳龍木說。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其實是全世界熱帶地區農業最發達的地方。」李金龍接著表示,但台灣的水果欠缺知名的品牌,「大家想到紐西蘭會想到奇異果,那台灣呢?」李金龍認為二十一世紀,誰掌握種子就能控制農業,而台灣的西瓜是他覺得最有希望的水果之一。
但光有希望與機會是不夠的,台灣農業發展問題誠如國科會主委魏哲和所言「民間整合度不夠」,計畫還是東一個、西一個。「研究沒有延續性。」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主持人蘇仲卿教授也提出類似看法。農友持續在研發種苗這條路上大步,「但許多生物科技還在摸索階段。」陳龍木認為單靠民間力量撐起台灣農業是不夠的,還需要國家資源更多的資助。
例如美國出口大豆、玉米最大的孟山都,政府每年提供減稅優惠,並鼓勵企業贊助這些農業生技公司,「要農友或其他公司養一群人專做十年的基因技術是不可能。」王博仁認為像陳文郁這樣願意終身研究並幫助農民的人很少。換言之,我們沒有多少時間等待下一個陳文郁出現。
標籤:
瀏覽次數:
30
人氣指數:
230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聰明的人為你,糊塗的人為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個郵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