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06253
 隨風流浪~風玲(璦嫚兒)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法務申訴 要找對地方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佛學之前世今生談愛情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從佛教的觀點看男女的情慾問題
作者: 隨風流浪~風玲(璦嫚兒) 日期: 2011.07.30  天氣:  心情:


從佛教的觀點看男女的情慾問題


藥師山 紫虛居士


壹、前言

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
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
這裡所稱的男女是指單純的男女肉體上的欲愛(即性愛)而言。


本文所探討的情欲問題則範圍較廣,本文所說的情欲包括身婬與心婬兩方面,
佛教統稱為婬欲,身婬是指肉體的欲愛(即性行為),
而心婬則是指內心對肉體欲愛的渴求,除了男女之間的婬欲之外,
本文所談的內容也包含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婬欲,也包含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婬欲問題。


由於佛教很少公開深入討論婬欲方面的問題,而大多只叫人要節欲,
大多數人對婬欲方面的問題了解不夠,因此產生很多令人覺得奇怪的事情,
例如很多學佛的居士很害怕與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
他(她)們害怕做「那件事」會對佛菩薩不恭敬,
有些人做「那件事」後的第二天就不敢上佛堂。


還有很多人認為做「那件事」會影響修行,有些人因此不敢結婚,
有些夫妻學佛以後就變成「道友」,完全沒有夫妻的樣子。

像這些事情使很多人困惑不已,有不少學佛的人與不是學佛的人都問過我
學佛就一定要那樣做嗎?

還有些年輕人認為佛教要人放棄情欲,那談戀愛豈不是罪過?
要結婚就不要學佛,有這種誤解的人還不少。


尤其有些人說若不出家不斷男女性愛,學佛不會有成就,這也使很多在家居士不願學佛。

然而,學佛就要放棄夫妻關係?
有情欲關係學佛就不會有成就嗎?
要學佛有成就一定要出家嗎?

這些問題要徹底了解好像不是很容易,
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對佛法粗淺的認識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給大家做參考,
若有不正確之處請各位讀者來函指正。


貳、禁欲的觀念

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國的道教,
幾乎都主張禁欲或要求儘量節欲。

基督教主耶穌一生沒有結婚,幾乎是苦行的修行者,
他們中有名的使徒約翰更明白主張: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聖潔,不能染愛欲。

到今日天主教的修女與神父都是禁欲的。

道教自從漢朝末年以後就主張要修精、氣、神,
希望能修到羽化昇天而名列仙班,他們認為有男女婬欲會損精氣,因此要禁欲,
至於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愛行「採補之術」者,那應屬邪教,應不是正統的道教思想。


佛教的情欲只有在欲界存在,色界、無色界及各淨土都沒有情欲存在。

有男女婬欲執著的眾生就脫不出欲界,故佛教希望能做到沒有情欲。

佛教中告訴我們男女「成婬」的方式並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接觸,
假如在欲界六層天之中,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男女行婬的方式與人間相同,
但夜摩天則以男女「勾抱」成婬,
兜率天以男女「執手」成婬,
樂化天以男女「對面熟笑成婬」,
到欲界第六層天(即他化自在天)則男女以「相視成婬」。
他化自在天以上進入色界天就沒有婬欲存在。


我們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層欲界天眾生只有「心婬」沒有「身婬」。

佛教有句名言:「三界眾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
也就是說有婬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

釋尊為要眾生速得解脫生死,超脫三界之輪迴,故在大小乘諸經中,
很多地方都強調或暗示「女色」對修行之障礙,

例如在增壹阿含經中,佛陀說「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在長阿含經中,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來受誨者當如之何?」

佛言:「莫與相見,莫與共語。」

阿難言:「設若相見,共語當如何?」

佛言「當自檢心」。

又如大寶經:
「我觀一切千世界中,眾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
於女色所纏縳故,於諸善法多生障礙。」

其他還有很多佛經論中都有訶責女色之言論,
如在四十二章經中,竟有十九章說到女色與情欲的危害。

各位也許會覺得釋尊似乎很輕視女性,其實不是如此,
佛經中釋尊會訶責女色的危害而少談男色,
我個人認為最大原因是當時印度社會修行人絕大多數是男性,
這一點由修行者之中有成就的大多數是男性(女性不是沒有,但很少)可知。


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條件而言,女性對男性的誘惑力的確是遠大於男性對女性的誘惑力,
基於這兩個理由,釋尊在當時對大部份的修行人強調女色的危害,
目的只是要告誡修行的男眾要隨時提高警覺,不要掉入婬欲的陷阱中,
我相信應該沒有輕賤女性的意思。


我個人認為,對今天的社會環境,
佛經中釋尊說到「女色」的危害應改為「婬欲」的危害較合實際,
今天的社會由於人際接觸頻繁,人之思想開放,資訊廣告發達等因素,
使得同性戀俱樂部、星期五餐廳等在社會上到處可見,
因此,除了以前女性誘惑男性外,今日男性誘惑女性、男性誘惑男性
以及女性誘惑女性也都普遍存在,這些誘惑力對修行人的殺傷力所差無幾,
都是障礙修行的婬欲陷阱,所以我認為佛經中「女色」的傷害應改為「婬欲」的傷害。


除了以上的理由使佛教排斥婬欲外,
我認為釋尊在楞嚴經中對戒婬所作的開示也是使很多學佛人認為要斷婬欲的主要原因。

一般佛經講戒律少有以婬為首,唯獨楞嚴經。

釋尊在經中對阿難尊者開示:

「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麈勞,婬心不除,麈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

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

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婬心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迴三途,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這一段話是釋尊對婬欲最詳細的開示,我所以詳細寫下來,
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今天社會上有些修行者或道場是否有這些問題?

道場的指導者對「婬欲」之問題是否真正了解?

是否有正法可以克服?

下面我們來探討這段話的意義。

第一,
釋尊在此中所說的斷婬是指正婬還是邪婬?
這一點爭議很多,很多修行者認為在家居士不斷夫妻關係,修行不會有成就,
這些人就是認為釋尊所說斷婬包括正婬及邪婬。

我個人所了解應該是指斷邪婬而言。

但因為阿難是出家眾,本當斷正邪二婬,釋尊在此經是對阿難所說,當然不會特別強調斷邪婬。

第二,
此中釋尊說斷婬才有得菩提的希望,斷婬的意義是指要斷除男女或夫妻間的婬欲行為嗎?
我個人認為好像不是如此,
釋尊在這段話最後說「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的真義是什麼?

我個人所了解,婬機的機就是機率,要使身婬、心婬的機會都沒有,那要怎樣做才有可能?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消除無始以來的「婬業」,
婬業不除,「要使婬機、身心俱斷」那才是蒸砂成飯(不可能)。

此外,什麼是「斷性亦無」的意義?

我所了解是不要執著有婬欲之實性可斷,婬欲本空無,沒有體性,無可斷者,
只要不執著,若執著實有婬欲可斷,想得菩提則希望渺茫。

總結這一段話,我個人認為釋尊教我們對婬欲的看法是:
觀婬欲如夢幻而不執著其有體性,要修行斷除婬業,也要斷邪婬。(出家人斷正邪二婬)

佛教或一些自認要出離世間的宗教,其所以要禁止情欲,
主要是情欲本身的誘惑力太大,使人產生「執著」的力量太大,
人一旦著迷,不但脫不了輪迴,甚至傷生害命,造下惡業,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傑、帝王將相因女色而墜落,
俗語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何況一般凡人那能逃脫婬欲的關卡,
各位也看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敘述情欲之事,可見情欲之事對人之影響力之大。

因此,釋尊為讓人了脫生死,只好制戒勸人遠離婬欲之誘惑,不要貪著婬欲,應該節欲,
但並不是教要「斷」欲、禁欲。

也許禁欲(如出家眾自願如此)對某些人修行較有幫助,
但並非人人皆如此,每個人因緣不同、願亦不同,
某些方法(如禁欲)對他不一定有好處。


參、情欲的本質 

要修行了脫生死能斷除婬欲的誘惑當然是很好,
但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婬欲陷阱繁多的今日。

人之所以為人,主要是婬欲業障所致。

三界眾生之所以會出現,歸根就底就是因為「生存」欲望之存在,
而到了欲界之人畜更執著,認為要以生殖繁衍個體才得以「生存」,
為繁衍個體,「神識」就造出能使人快樂之性器官,以誘人行婬繁衍個體。

很多動物行婬欲之目的純粹只為生殖,但人類卻隨時行婬欲以「享樂」,
婬欲之行為與願望互相「熏染」,長時間就形成婬相(第六識之名色)
與婬習(第八識之業種),婬業因此就形成,因此眾生就輪迴三界,
婬業重者緣生三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輕者投生人界或天界(欲界各天)。

肉體愛欲之發生是源於腦下垂體的前葉腺受到某種刺激後分祕「激素」,
這些激素刺激性器官產生性衝動,就會有婬欲發生。

引起腦下垂體前葉腺產生激素的刺激主要是我們的五官接受外面「婬境」所引起,
例如看到色情影片,聽到婬的聲音等。

由潛意識「婬業」(來自婬習與婬相)使意根(大腦)作用亦會刺激腦下垂體產生婬欲。

還有一些婬欲的原因好像與腦下垂體受刺激無關,例如在打坐中之性勃起產生性衝動,
這好像是因為「氣」行經性器官時不能順利通過所引起。

還有,好像健康的人長時間沒有性行為亦會「滿則溢」。

身體衰弱、飢餓過度或者有某些特殊疾病之人亦不會有婬欲之行為,
這些有可能是純粹的肉身問題。

由人之五官受到「婬境」之刺激產生婬欲,其原因是這些刺激到達第六識後,
由於過去生的婬習與婬相引發對婬樂的記憶,因此會有婬欲之心產生。

所以表面上肉體之愛欲是腦下垂體與性器官之共同作用,但本質上「婬業」是最重要之原因。

另外一點情欲與性徵系統(包括性腺、性器官、腦下垂體前葉腺等)
及神識之間的關係也是我們所必須了解的,
人之情欲與性徵系統之發育情形有關,發育未到相當程度的孩童似乎情欲的現象很少,
隨著年齡增長,性徵系統逐漸發育成熟,情欲的現象逐漸出現。

年紀很小的孩童對「婬境」的染著似乎沒有(理論上也許有一點),
主要原因是他們尚沒有發育成熟的器官可以用,
要知道,眾生的神識要有「根」(器官)才會有表達作用。

據我個人所了解,人類性徵系統之發育成熟過程,是被神識所操控,而不是基因的問題,
當人初生,神識入胎就取「基因」(細胞的染色體內)中的記錄製造性徵器官,
但只是準備未來使用而已,使用者是神識。

人類為達到種族之繁衍及個體發育之雙重行為,性徵器官必須存在,
但不能太早成熟以免影響個體之發育。

當個體發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性徵器官也就發育差不多了,
神識才有「根」可以表達婬欲。

而神識之所以要表達婬欲就是無始以來在三界輪迴對情欲快樂的貪著所致,也就是婬業的問題。

總結這一段,我們可以說,人的身體器官之所以有婬根(性徵器官)以及人之所以有婬的欲望,
主因是「婬業」,
其與人的自主意識及外面的婬境三者共同造成婬之行為(身、口、意三婬業)。

世界上也有些人相愛相許,但不做「那一種事」,
這只是心婬的層次,還是在三界輪迴之中,只是層次高一點而已。


肆、斷絕情欲與不執著情欲

有情欲的業因才有人類的存在,若人皆斷除婬欲的行為,
人類很快會由世界消失,強行要學佛的人斷婬欲行為似乎也不合理。

對一個居士不能斷婬欲行為,又想能學佛了生死是否有可能?
是否有這種方便法門存在?

答案在小乘是沒有,在菩薩乘是有,而在密乘(金剛乘)更不是問題。

著名的維摩詰經上說:「不斷婬怒痴,而不與俱」。

意思是婬怒痴之心亦源於自性,故不可斷,但可以「轉」。

婬怒痴可以面對,但不要執著起貪愛之心。

維摩詰居士的「不執著」觀念對居士學佛者最為重要。

要能面對世間各種善惡麈境不起執著,而不是斷絕麈境、逃避而不去面對。

居士學佛者都要好好研讀維摩詰經,並以他為修行、做人行事之榜樣。


維摩詰居士是個大菩薩,在釋尊時化生在毗耶離(城市名)大城中,
「雖為白衣,奉行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這些話是說維摩詰現居士身在世間,也有妻子眷屬,也做一般人之事,
如看各種書(包括外道書籍)、戴裝飾品等,但他內心不貪著這些事,
最重要的是他一有機會就到處渡生。

他說雖飲食而以禪悅為味,不是說他吃東西時還在做禪定,
只是說他不貪著飲食之美味,而經常樂在禪悅之中。

居士不像出家眾面對較單純的環境,居士一般有父母、妻子、兒女,要賺錢要做事,
要面對長官、同事及各種複雜之人際問題,每天幾乎都不離婬怒痴的各種境界。

例如有些人為了全家的生計問題,不能不與他人上酒家應酬,去面對女色的誘惑。

這時能不能免除「污染」就看是否能心不執著了。

當然,這種不染的工夫說起來只有「不著」兩個字,但做起來可不容易,
但常下工夫可以減少「污染」的程度。

把「不著」的工夫用於愛欲就是要不貪著婬欲之樂,尤其是在「重要關頭」之時,
否則,必落三界。

這必須有工夫能做到「以大慈心」成就自己的眷屬而自己不著婬樂,
這是對高層次的修行者而言。

對一般學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婬戒,能不邪婬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則會成障礙。

當然,若有要做佛事者,事前「清淨」一段時間有時候有必要,詳情不在此談論。


伍、密宗的雙身像

密宗的佛像中有很多雙身像,即男女互相擁抱在一起的像,
一般人稱為歡喜佛,有污辱佛教的意味。

這些佛像並非一種,而有很多,有佛、有菩薩亦有金剛薩埵。

這些佛像都有悠久歷史,按密宗修持上說,他們都具有「樂空雙運」或「雙身大樂」之義。

據我個人所了解,婬欲的「行為」是人類繁衍種族所必需,
這些雙身像就是示現給人們看,居士修行者必需面對自己的妻子,
必須面對婬欲之行為,但這些佛像的本身及眷屬(藏經稱明妃或部母)都是臉現可怖憤怒之像,
腳踏動物或邪氣模樣的人物,
這表示要大家以大定力、大智慧克服婬欲行為之婬樂障礙以求解脫,
但亦不礙繁衍人類種族之活動。

雙身像很多皆有高明深妙的本尊修持法門,絕不是世俗所稱的婬樂象徵。

這在密宗大多列為最高級的無上密法,一般學佛者最好不要輕易自行盲修瞎鍊,
也不要亂加毀謗,以免犯謗佛之口業。


陸、談情說愛與婚姻

佛教的根本思想十二因緣講得很清楚:
無明後有行,行後有識,識後有名色,
名色然後有六入,六入(六種器官)然後有觸,
觸後有受,受後有愛,愛後有取,
然後有佔有之事,接著就要有生老悲憂苦的結果。


男女的愛情開始是雙方接「觸」以後,
是否「來電」則接「受」對方而有「愛」情發生,
然後才會決定嫁娶(取)並佔「有」對方,
以後就會有「生」活上柴米油鹽及養子女的問題。

這些是「觸」以後就決定是否「受」的問題,是自己願不願意,
而不是該不該有愛情婚姻的問題。

若願意則生老悲憂苦(當然也包括一些小樂之果)之果就必須甘願承受,不能後悔。

雙方若已決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雙方相互照顧互相鼓勵,
在此生結善緣,使雙方感情生活和諧。

愛情也是一種很大的力量,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滿活力。

以因果來看,婚姻很多是過去生某些前因所衍生的果報,
此生既現,則有怨要化解,有恩要了結,
不要在此生生命結束時尚有遺憾而延續到來生。

我們既已學佛,就要用佛經的智慧,要觀世間一切如夢幻,
我們既要進入愛情婚姻的夢中,就要以慈悲心抱著成就家庭而犧牲自己之心,
成就短暫之美夢,使在時空交會的短暫中能發出家的光煇,那也是難能可貴的。


但也不要忘記時常提醒自己,世間畢竟無常,
婚姻愛情之樂也是短暫無常,
再甜蜜也有破滅之時(最多在肉身死亡之時)。


當肉身敗亡後,彼此就不相識,就是識中留有愛,但又如何?

只是潛意識的幻影而已,來生要再相見要相識,畢竟機會很少。

我個人認為要真正能長久在一起,只有雙方一起修習佛道,
若雙方皆能修成佛菩薩的「化身」,則永生永世彼此了知,那才是永遠在一起。

雙方可以在無盡的明天共同出世間行菩薩道,
這是永久的「愛侶」(並非一般的情愛),這才是究竟。

各位也許認為很困難,但只要有恆心亦會有成功的一天。

此外,我建議各位在找另一半時最好能找個志同道合,有慈悲心,能共修佛道的伴侶。



http://www.ysbla.org.tw/artist.php?Lv=20&nLv1No=18&nLv2No=&sLv0HtmNm=620.htm



人間的佛學  該學在哪   而又該用在哪?

搞清楚方向與真義   才不至於白學白修

不成神 不成魔   

此生是人  而為人世修習省悟   如是菩薩道

若行惡 勿以佛到密學為牽扯

而造口業  而起因果  而有業障

一惡業  抵掉三善果

慎之 慎之


隨風流浪~風玲
100/07/30


淨空法師:念頭一轉,轉業力為願力,即是乘願再來

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壽命五十三歲,他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
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他也沒求壽命,他七十四歲走的,延長二十一年。

他要是像我剛才講的這種大願,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我相信至少他要活一百歲。

他有使命,他活在這個世間,他有方向、他有目標,
這個方向目標是利益天下眾生,不是利益自己的。

利益自己,那就是有你的命運,你就有一定的壽命;
你為天下的眾生,壽命就延­長,那不是為你自己。

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謂乘願再來。

一般乘願是到極樂世界再回來,你這個念頭一轉,不必去,也不用回來,後頭就是願力。

我上半輩子是業力,下半輩子是願力,不一樣,念頭一轉就乘願再來,為什麼不幹?

我把這些方法、祕訣都告訴大家,原因是我沒有福報,沒有道場,
我這一生就孤家寡人一個,閒雲野鶴,到處流浪,居無定所。

所以你來找我,我自己都保不了,怎麼能保你?

沒有法­子,我只能把方法教給你,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肯定成就,
真的是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有差錯的。

真正發心,真正去幹,那這樣人善,國土就妙,善人多了,
這個地球的災難就減少、就化解了。

人心不善,都為自私自利,都搞名聞利養,這個災難就決定不能避免。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189集





 







更多佛學真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wqKeg5wOno&feature=related
標籤:
瀏覽次數:63    人氣指數:3063    累積鼓勵:1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法務申訴 要找對地方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佛學之前世今生談愛情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7-31 22:24
他, 56歲,彰化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7-30 22:57
他, 56歲,彰化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7-30 22:32
他, 61歲,彰化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