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12.15  天氣:  心情: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幸福快樂的源頭活水


口述:周易之


文字整理:遊雲



        2客觀的人生價值


    除了「主觀的」人生價值外,還有「客觀的」人生價值.


    所謂「客觀的人生價值」,是被大家一致公認、推崇的,且可

接受公評,是禁得起考驗的.


    當我們細心觀察這些人,他們並沒有一般人所謂「合不合己

意?欲望是否滿足?」的問題,但他們的人生價值,卻是圓滿真實地

呈現,為世人普遍地肯定與推崇.


    例如:德蕾莎修女是一個舉世推崇的典範.她為瀕臨死亡的窮

人服務,救回那些被遺棄或病倒在水溝旁、垃圾堆、馬路邊奄奄

一息的人,給予適當的照顧,讓那些不幸的人得到溫暖和安慰.並

收留這些人,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愛和人的尊嚴.


    後來,德蕾莎修女建立了世界知名的,照顧瀕臨死亡窮人的慈

善收容機構--垂死之家.許多將死的窮人,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

而起死回生.對這些不幸的人,除了給予細心的照料之外,還教導他

們謀生的技能,到目前為止,有數以萬計沒有地方容身,被人遺棄

的垂死病人,都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們細心

的照顧,因而平靜、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有些臨終者,在死前握著修女的手,感恩地說:「我像畜牲一樣

生活了一輩子,但妳們卻讓我死的時候像天使一般.」說完之後,滿

臉安詳地去世了.


    德蕾莎修女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不但在各地開辦收容之

家,也從事救治痲瘋病患、藥癮患者、娼妓、受虐婦女和愛滋病

患.


    德蕾莎修女對接受救助的對象,毫無限制.她傳揚的福音,完全

以語言和實際行動表現出來.對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和任

何人,都一視同仁.她向全世界的人展現出「無盡的愛」--讓世人

知道,愛可以克服一切不幸的災難.讓那些被遺棄的人感受到,人間

仍然充滿溫暖.


    受她的感召而追隨、效法她的人不斷地增多.全世界五大洲

,有一百六十多個會院,四千多位修女,還有數以萬計的工作人員和

眾多的義工,在她創辦的垂死之家、孤兒院、養老院、痲瘋病院、

愛滋病患收容所等慈善機構服務.她的貢獻受到世人一致的肯定

,在一九七九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德蕾莎修女的一生,為全世界立下永恆的典範--「愛心不分

宗教、國家、種族」.


    人類歷史上少數的統治者,為了權力的擴張及領土與資源的

佔有,而發起的血腥戰爭,實不勝枚舉.


    但西方歷史上,為了宗教信仰不同,藉著「維護真理」之名,引

發的宗教戰爭亦不乏其例.這實是信仰「真理及博愛」者,應該再

三深思的問題.


    反觀東方的中華文化,擁有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儒、釋、

道三大家.中國歷史上未曾因信仰的不同,而引發互相殘殺的戰

爭,實足慶幸;但訴諸文字筆墨上偏激的論戰仍無法避免,這當中亦

不免流於個人的偏見與成見,誠不足取法.


    儒釋道三家文化難免同中有異,但是,尚在學習中的我們,不

妨異中求同.此三家在利益大眾及愛心的付出上實是相同的,理當

「互相扶持贊助」.至於理念及信仰的差異處,各宗各派不妨「互

相尊重欣賞」,如此才能開展更廣大博愛的胸懷.


    又如:證嚴法師四十多年來,濟貧及教富的慈善教化工作從來

沒有中斷過,臺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口,曾經參與她的慈善志業或

捐款贊助,在全球有數百萬的追隨者.


    證嚴法師的濟世志業,深入社會暗角,關懷貧病,走過無數的

風霜雨露.在受濟者最迫切需要的當下,施予援手,給予物質上的救

助及心靈上的撫慰;該救助的,絕不吝惜;不該花的,則一毛錢也不

浪費;使善款能涓滴不漏地到達受濟者手中.在濟貧的同時,也會善

巧地應用智慧,來讓富者因見到人間的悲苦,而更加惜福及造福;也

鼓勵貧戶盡力擺脫貧窮的陰影,自力更生.


    證嚴法師並為台灣缺乏醫療設施的偏遠地區籌建醫院,以病

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一群來自社會各

大醫院、私人診所的醫師、藥劑師、護理人員,在證嚴法師的精

神感召下,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組織「國際慈濟人醫

會」,愛心醫療網由此延伸至醫療貧瘠的地區,並進一步擴大至國

際救援及醫療.慈濟人醫會志工,平日以關懷偏遠地區貧苦患者為

主,執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性義診服務.若國際間發生災難

,亦配合慈濟賑災行動,啟動醫療救援工作.


    慈濟從關懷台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視野的全方位人道

關懷與照護.慈濟全球性的救擾行動,足跡橫跨歐、美、亞、非、

大洋洲等五大洲.現在證嚴法師所帶領的慈善事業幾乎遍佈全球

,每天有近數十萬名義工,在世界各地為大眾服務.這些利他無所

求的付出,正是客觀人生價值的最佳典範.


    除了這些看得到、有形的「慈善事業」外,在整個慈善志業推

展的過程中,帶動無數的慈濟委員、會員及志工,乃至被關懷者全

家,共同開展人生的價值,讓許多人--活出生命的光彩與感動,才是

更了不起的成就!


    除了這兩位廣受世人尊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之外,還有許

許多多在我們週遭的人,無所求地為他人服務.其奉獻犠牲的愛心

及作為,充分地活出--「客觀的人生價值」.例如:


    一九七一年,嘉義縣中埔鄉有一對國小兄弟,因山洪爆發沖毀

輕便橋,上學時涉水過河,不幸雙雙滅頂.嘉義市何明德圥生獲悉

後心生不忍,於是號召友人,興起共同捐造橋樑的工作.他與善心人

士分別向親朋好友募集造橋基金,組織行善團,每人每月捐款新臺

幣一百元,由學土木工程的何明德先生負責設計,大家出錢出力共

同造橋.


    幾十年來,行善團成員默默付出,建造愛心橋樑.經口耳相傳

,凝聚基本班底,每到假日,便有人騎車或坐公車,以不同方式抵達

造橋地點,貢獻己力.行善團團員包括各行各業,有公務員、律師、

建築師、教授、老師、校長、警察、出家人、工人、司機、學生

、家庭主婦,以及大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成員遍佈全臺灣.


    團員出錢出力,每週日清晨,從嘉義市定點搭車到工地,一起從

事挑石、剷沙、灌漿等工作,全都自動自發,工作大家搶著做.


    何明德先生的行善團,從成立至今,已經完成四百座橋樑,造福

無數偏遠地區民眾,他的接班人仍秉持何明德先生遺訓「有多少

能力,做多少事」.迄今,還是以每人每月一百元的善款,帶領團員

,繼續在偏遠地區建愛心橋樑.


    另外,有位涂士光先生,年輕時遭好友牽累,背負千萬債務,人

生面臨前所未有的低潮.但他不被逆境擊垮,決心從零開始.每天清

晨三點半起床賣早餐,生意只做到中午,下午就投入慈濟貧戶訪視

的工作.


    在訪視中,遇到一對年約五十步的林姓兄弟,父母雙亡,哥哥

車禍受傷後,無法勝任粗重工作,礙於年紀已長,尋覓工作不順,經

濟陷入困窘,成天無所事事,只能和智障的弟弟呆坐相望.涂士光先

生頻繁探訪,以「搏感情」的方式與他們聊天;在互動熟稔後,協

助他們剪髮、洗澡、換新衣,並慢慢引導他們參與慈濟環保工作

,以作為重返社會的第一步.


    每天清晨六點多,涂士先生暫時放下工作,開車到四十分鐘車

程外的林姓兄弟家,接他們到環保站.約半個月後,兄弟倆因加入環

保工作而結交新朋友,心情也因付出及勞動而愈見歡喜,改變由內

而外,全身不再髒臭.


    見哥哥較有自信了,涂士光先生便帶他四處應徵工作,只要有

機會,都不願放過.如今,哥哥在醫院擔任清潔工.他極珍惜這份工

作,每天先騎車載弟弟到環保站後再去上班,下班後接回弟弟.過去

幾乎自閉不語的弟弟,現在竟也會唱歌、與人交談,改善的情況讓

涂士光先生極感欣慰.


    從關懷照顧戶中,涂士光先生深刻體悟到,即使想要付出,也有

可能被拒絕;但被拒時要鍥而不捨地去探究背後原因或默默陪伴

.受挫的經驗他不放在心上,因為比不上看到受照顧者漸漸能自立

的欣喜.十多年來,他幫助關懷的個案不枚舉:


    有全家八口,七人智能障礙的.


    有年屆九旬的老阿嬤,獨自撫養智障兒.


    有因情傷而多年自我封閉,再也走不進人群者.


    有年輕時放浪不羈、拋妻棄子,老來病纏孤苦,親人不讓他進

門者.


    很多個案的案主在他鍥而不捨的努力下,重拾人生.


    還有一位八十四歲的老太太,發願到醫院陪伴病患,傾聽患者

心聲,以紓解病人不安的情緒.她所做的,僅是握著病患的手,陪伴

安慰著他們.許多病人竟因此受到感動與鼓舞,病情得到很大的改

善.


    從以上這些人所作所為,可以體會到人生的價值,是從「幫助

別人」而彰顯.而幫助別人的方式及內容很多,但是有兩個重點是

最重要的:


一、幫助別人「心靈淨化成長」.


二、幫助別人「解除身心煩惱和痛苦」.


    一生中幫助的人越多,人生的價值就越提升.人生價值的開

展,從願意「服務」、樂於「奉獻」、勇於「犠牲」,進而昇華成

為自己人生的「使命」.人生的價值,即可因此而不斷向上開展提

升.


    從實踐服務及奉獻的內容上來看,我們需分辨「不為」與「不

能」的分界.什麼是我不願去做的?什麼是我做不到的呢?例如像

證嚴法師或德蕾莎修女,這樣具有國際的影響力,也許我們做不到

;但只要我們在任何團體或環境裡,即使小到家庭、公司、社區中

,縱使僅有一點點利益他人或團體的貢獻,人生就存在著價值.像前

述八十四歲的老太太,雖然她只是陪伴、安慰著病人,傾聽患者病

苦的心聲;然而她的人生價值,也因此而不斷地發揮、開展、提昇.
標籤:
瀏覽次數:184    人氣指數:1984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