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832573
 幸運草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11種身體症狀預示你有大病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放下與珍惜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ღ『先懂孩子再懂教』
作者: 幸運草 日期: 2013.01.13  天氣:  心情:
新手爸媽 ღ『先懂孩子再懂教』

父母勤奮,孩子就明白了努力;
父母艱辛,孩子就學會珍惜;
父母盡責,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擔當;
父母冷靜,孩子就學會觀察;
父母認真,孩子就會學會方法;
父母寬容,孩子眼裡計較的事就少了;
父母開懷,孩子眼裡快樂的事就多了;
父母仁愛,孩子的心一定是寬廣,善良,充滿陽光的。

打罵是否能提高孩子的耐挫力

中國人的教子思想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論調,面對越來越殘酷的社會競爭,很多家長認為,必須培養孩子從小就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為此,有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經常打罵孩子,認為這樣做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還能培養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但是,經過對挨打受罵的孩子和快樂成長的孩子的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從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謹小慎微、膽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從小就快樂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則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這主要與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強度有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也就是嬰兒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則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到了孩子三四歲以後,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夠耐受,也能從中得到鍛鍊。但是,無論什麼時候,粗暴的打罵教育都是不能培養孩子耐挫折能力的,當時看可能會有些效果,但那不過是表面現象,等孩子成年以後粗暴教育的惡果便會逐漸凸顯出來。

  相反,快樂長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為養育人在孩子小時候就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並在適當的年齡給予孩子適度的微小挫折。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比較自信,比較健康,看問題也比較積極,既能坦然應對外面的世界,又有與年齡相適應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小時候不接受嚴厲教育,上學後就不會努力學習並應付學習中必然出現的困難與挫折,光快樂有什麼用?社會看重的是成績和學歷,如果沒有這些硬指標,將來怎麼養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問題,快樂又從何談起?這種說法表面上看不無道理,但是家長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將社會上的一切資訊,包括優點和弊端、成就與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這樣怎麼能看到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呢?有些時候,完全按照“適應”社會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結果也許恰好相反。在培養孩子抗挫折問題上,家長需要有更宏觀的眼光,要能預先感知培養孩子心理素質、綜合素質的重要性,按照科學的方法,順應孩子的天性來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既快樂,又具有極強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關重要的是家長要有更高更遠的視野,這樣才能在社會導向和社會現實中把握好平衡。


現代父母要避開的“早教雷區”

  科學的早教才能讓孩子出類拔萃。有關專家向家長提出“五不要”,避免家長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走入誤區。這就是“早教五大雷區”。
  一不要“拔苗助長”

  有很多家長對早教有著不符合實際的期望值。有些家長覺得,應該及早為孩子做好上學的準備,讓一個4歲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學的知識內容。這樣“拔苗助長”,其實是家長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急過了頭,忽略了學習的基礎。

  學會思考,才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前提。早教一方面要適應幼兒思維發展水準,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幼兒掌握思維方法。

  二不要因攀比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有時候,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家長就喜歡對孩子說:“你看,那個誰家的孩子怎麼學得那麼好啊,你怎麼什麼都不會?”這樣的攀比會讓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種受挫感,開始消極面對學習。其實,孩子小時候,學英語的興趣很容易培養,越長大反而越提不起勁頭學了。這個時候,應該採取鼓勵的策略,關注幼兒個人的進步,而不是老拿別人的長處做比較。幼兒教育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願地得到發展。

  三不要死記硬背

  家長在對孩子的學習輔導或者監督時,目標不應該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在幼兒階段,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

  四不要追求“標準答案”

  在應試教育中,都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有答出標準答案,才算滿分。但是現實生活並沒有這樣的答案。社會是變化的,孩子的未來是要自己創造的。所以家長要在孩子的幼兒階段培養創造性。

  在優秀的早教引導人,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引導幼兒思考,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五不要總是單獨活動

  追求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幼兒時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老是自己玩,或者總纏著家長的孩子,個性上會得不到平衡的發展。讓幼兒融入團體中,在集體中與他人交流和玩耍,就是一種互相作用,彼此促進的成長髮展。幼兒教育基礎打得牢固,性格才能均衡發展。
♥德式教養鐵規則,教出自律好孩子!
鐵規則1: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鐵規則2: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
鐵規則3:教養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鐵規則4:告訴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來
鐵規則5: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鐵規則6:學習如何爭辯,是成長的第一步
鐵規則7: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鐵規則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
鐵規則9: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鐵規則10:教育孩子~社會沒有絕對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如何有效的與孩子溝通?


俗話說:子女好與壞,在於溝通和關懷。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的藝術。沒有兩代人之間正常的心理溝通,就沒有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要學會利用身邊的景、物、社會生活等來促進與孩子心靈的交流。這裡將給家長描述與幼兒溝通的技巧和方式。

1、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裡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裡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2、和孩子密切相處,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媽媽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係。

3、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向孩子傾訴。

現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導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但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4、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伙伴鬧彆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為: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說:“沒關係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說,而是一個人憋在心裡了。如果父母改成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 ”相信你的孩子會很願意和你溝通的。

5、了解孩子的潛能,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麼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為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了解來自與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準確,喜歡各種樂器,那麼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

6、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

0~6歲的孩子都是好奇寶寶,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麼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上。家長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認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運用生搬硬套理論解說或成人化口語,盡量採用擬人化或童話式的方法給孩子講解,符合孩子“泛靈”的特點。

7、避免對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氣。

家長在和幼兒說話時盡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馬上給我……”,“你怎麼那麼笨……”,“我不允許……” 等具有威脅、命令、責備、拒絕等用語。也許你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說出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當你很生氣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去和孩子進行交談,因為人生氣的時候是會失去理智的,不要讓不理智的情緒控制住你的語言。

【批評寶寶的藝術】
1.批評要有分寸方法適當。
2.給寶貝表達自己理由的機會。
3.批評寶貝前,注意態度冷靜,不要批評過後,再去討好寶貝,這樣不如不批評。
4.發脾氣的原則是不可侮辱寶貝的人格,只說當時當地的問題或錯誤。
5.不翻老帳,不把所有的錯誤全拿來數落。

寶寶最希望父母做的五件事
1、成績考不好時,不罵我,而是在我身邊幫我找出錯的原因
2、不隨便在別人面前說我不好、不乖
3、不要求我像誰一樣學習,我有我的特點,不需要模仿別人
4、尊重我的看法,聽完我的意見再說話
5、在我面前不吵架、不撒謊



標籤:
瀏覽次數:48    人氣指數:4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11種身體症狀預示你有大病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放下與珍惜
 
給我們一個讚!